現實問題:談選秀制度與營養金

Noresize -- 1998.12.11發表於台大椰林BBS

最近在球魂網站與連線版看到一些關於營養金的討論,內容很精彩,但是總覺得有些不足。也就是說,在道德面上要批評這個問題是很容易的,但會覺得流於一種意識型態的無限上綱。但是今天這個問題是一個現實問題,現實問題,往往要用現實的手法才能解決。我很同意大部份版友在營養金問題上面的批判,但是,很殘忍的,現實的手段在人類社會裡往往比高尚的教誨更能讓人遵循。

網友往往在談論這個問題時會提到兩個大方向。第一,是棒球人才的不夠,以至於年輕棒球新秀愈形珍貴。其次,是球團對於特考的濫用使得選秀制度形同具文。

在這種環境下,使得球團競相對青棒球員以提供『營養金』的名義來作一種如同綁標的行動。那麼,這樣的作法有什麼不好呢?主要也是有兩點會受到抨擊。第一,這在願意給營養金,與不願意給營養金的球團間造成了不公平。其次,則是認為這些年輕球員會恃寵而驕形成拜金主義,或是在大筆金錢的誘惑下怠惰荒廢球技。

那麼,解決方法呢?幾乎所有網友都有一個共識:建立公平公正的選秀制度。

推論嚴謹而結論合理。只是,我們的環境成熟到了能夠擁有完整的選秀制度了嗎?

選秀制度的探討

讓我們先回到選秀制度的本身。大聯盟完整的選秀制度從有了台灣職棒以來,就一直是有心人士呼籲奔走,希望能夠效法的。但是或許不大多版友知道一件事實:大聯盟自1876年開打,但是選秀制度一直遲到1965年才開始實行。在這之前各球團尋找球員的方式很簡單:各隊有自己的球探系統,每個球探負責數個地區的新秀球員探訪。當某個球探找到一個很有潛力的球員時,便以付出簽約金的方式吸引那一名球員入隊。如果一名球員有數個球團競爭,那這幾支球隊便可以競相以付出高額簽約金的方式來吸引那名球員入隊。由於資料的不足,我不知道在那個時代,大聯盟球隊是不是有對那些業餘年輕選手提供類似『營養金』的照顧。反正很明顯的,要有好球員,大家各顯本事。因此也有這樣的說法,在選秀制度建立以前,才是真正的球探黃金時代。

選秀制度的促成主要導因於兩個原因。首先,雖然說有好的球探系統比較可以找到便宜又有潛力的球員,但不可否認的,有錢的球團容易在這種金錢競爭上獲得勝利,而五六零年代的兩支大球隊Yankees and Dodgers都是有資源並且願意花大錢在新人簽約金上的球團;而他們在簽約金上花的投資使這兩隊幾乎包辦了五六零年代的所有冠軍。其次,在要簽下好新秀的金錢競標在六零年代初幾乎到達了一種恐怖的程度。1964年,二十枝球團花在新人簽約金上的金額超過美金七百萬,比當時所有大聯盟球員的薪資總和還多。在這個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選秀制度應運而生。

在限制了這些新秀選擇工作場所,以及得到符合身價薪資的權利後,各球團得以用比較少的薪水,以及形式上公平的方式來獲得新人。(選秀制度對各球團真正的最大影響是在簽約金而非公平性上,這可以由一個例子得到說明。64年簽約金最高的新秀是Rick Reichardt的235,000美金。這個簽約金記錄一直到接近25年後,在88年才被目前在Diamondbacks的大投手Andy Benes給打破)

考古完畢,現在讓我們來討論兩個能夠支持選秀制度的基礎,球探系統與小聯盟系統。

球探與小聯盟

或許會有這樣的一個質疑:既然有了選秀制度,那麼球探是不是相形之下,便比較不重要了?這卻又是另外的一個誤解。大聯盟雖然在中央也設有類似官方球探的組織(詳細名字我忘記了),可以提供各隊大部份美國境內業餘選手的聯絡方式以及簡報,但是各隊仍然需要聘任大量的球探來瞭解各個新秀的狀況。沒有球探,能夠得到的只有紙上的成績資料;一個著名的高中投手到底有沒有受到傷勢影響?這個成績優越的打者是不是只是因為碰到的對手太弱?球速,臂力,速度,反應能力,心智堅強度,這些都不是成績上看得出來的,必須要有優秀的球探才能判定。因此,選秀制度其實只能說是一個『程序上』的公正。願意花大錢在球探系統上的球隊,往往會是選秀會上的贏家。現代的球探或許已經沒有那種『發掘一名有潛力成為大聯盟明星的無名新秀』的樂趣(Baseball America上一名球探這麼說,『現在在美國境內的球員已經沒有秘密了』),但不可否認的,他們仍然是一支
大聯盟棒球組織中最前線且非常重要的一群人物。

其次則是小聯盟系統。小聯盟系統與選秀制度沒有先後或上下關係,但幾乎可以說,沒有小聯盟的組織,選秀接近於沒有意義。這麼說好了。今天球探發掘了一個新人,身體與心理的天分非常好,要成為大明星只需要技巧的鍛鍊。沒有小聯盟?這種球員對球隊接近沒用,只能坐在板凳上領錢。沒有小聯盟組織的球隊,選秀的目標將會完全的僅集中在業餘的『成熟球員』上,或是學生球員中的大明星。具有潛力但成熟度不夠的球員,無法成為選秀會上的焦點,即使選入了,也無法對球隊有貢獻。

說到這裡,我們來看,為什麼一個完整的選秀制度在台灣推廣不起來?

台灣選秀制度的可行性

選秀制度無法推行,最大的原因是在台灣的球團認為『無秀可選』。幾次流產的選秀會能夠支持這個說法。既然選秀會裡的球員都不被認為是將才,那球團要往那裡去找新秀?營養金制度應運而生。

真的無秀可選嗎?想看看,我們國內的球團,有哪一個真的有球探制度的?我對台灣職棒的瞭解不比版上的網友多,但是光從洋將的挑選就可以看出來。一個聯盟不是靠經紀人,用帳面上的成績賭運氣,就是得靠與國外球團合作的方式讓別人看看這支球隊需要什麼。另一個聯盟,派球迷起家,沒有專業球探訓練只有球評經歷的袁先生出去挑洋將。有這種作法,我完全不相信哪支球隊真的是有球探的。

沒有球探,當然無秀可選。台灣一年陸光隊才多少人?只靠能在業餘有成績的幾個大明星,怎麼可能補上各球隊的新陳代謝需求?就算有球隊願意用專業球探好了,找到的新秀,很多或許還需要一段時間鍛鍊才有能力打職棒,那裡可以練這些球員?沒有小聯盟,他們只能在板凳上冥想。台灣有那麼多少棒,青少棒球隊,一年只能培養四五個明星嗎?當然不是,但是缺少了專業球探制度與二軍系統,事實是,每年就是只有這幾個被認為有即戰力的球員(而且即使是這些球員,往往受洋將影響還是得坐板凳)。Okay,現在一年就只有這麼五六個業餘好手能進入職業,或是再多一點,十個好了。十個人的選秀會,有任何意義嗎?

唯一,唯一的意義,大概就只是能夠平均的分配這些球員而已。每一隊能不能分配到他想要補強位置的球員?聽天由命吧。從這裡可以看出,將營養金制度上綱至選秀制度的不健全,實在只是見樹不見林的解決方式。而營養金也不過可以說是這種環境下因應的方式罷了。

對於選秀制度的討論先停止到這裡。接下來要探討的是,是否少了營養金這個毒瘤,球員的拜金現象就會減低。

營養金=球員的拜金主義?

在我所看到的關於美國職棒的報導中,並沒有看過關於球團有提供給美國高中生關於營養金等等的問題。以前有看過精通日本職棒的前輩說似乎日本也是有這種習慣,或是像許銘傑有領西武隊的營養金之類的謠言。不管如何,我個人沒有看過美國媒體報導這種事,但是,這並不代表美國人比較不愛錢,或是那麼的乾淨遵守制度。

(marines註:日本職棒在制度上不可能給球員營養金。因為在規定上,「職棒界人士不得接觸業餘球員」。而這樣的規定有日本職棒聯盟、各職業球團,以及日本棒球聯盟(業餘的)、日本高中棒球聯盟等單位與媒體重重把關。加上沒有經紀人制度,所以日本現今不可能有營養金制度。)

大聯盟是有規定球隊不可以在選秀之前與球員有任何關於金錢上的接觸的。我一直滿好奇的是,美國似乎沒有如日本選秀時的那種『逆指名』的例子,絕少有球員會指定非哪隊不去。一般球員被選上卻未簽約通常只有兩個原因:球隊後來決定不要他,或是這個球員要念大學。好,回到正題。雖然有選秀前不得接觸的規定,但是基本上,在第一第二輪被選上的新秀中,除了幾個評價特別高,有請經紀人準備與球團好好周旋的球員外,就這幾年的狀況,幾乎有一半以上的球員都是與球團間已經有密約的了。很高一部份的第一輪球員都是在選秀前就與球團就簽約金等等談妥,而競爭同一名球員的球團也通常在私下比較條件、簽約金後
協調誰能得到,因為大聯盟的制度不像日本職棒那樣還有抽籤等等的,大家按照戰績一選就兩瞪眼了。此外,球團通常也希望不要與球員在簽約金上周旋太久,能趕快把他送去Rookie League or Short Season League練球,signability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此,這種球團與選秀球員間的密約幾乎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選秀,尤其是在第一輪,幾乎是形同具文一般。

另外,就算球團真的沒有給業餘球員營養金,但是,經紀人或許有。好球員是一個經紀人最大的力量,而不少球員高中一成名就一堆經紀人擠到家裡來給零用錢,爭著替他打點身邊的事務,告訴他怎麼鑽選秀制度漏洞,或是怎麼擺姿態繼續與球團耗下去。一個美國最優秀的高中棒球員,在錢鬥上面絕對不會比台灣最優秀的高中棒球員差。

再來,大聯盟球團或許在國內比較受制度規範,但在簽國外的球員,也就是所謂的international signing的時候,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中南美洲的比較貧窮的國家,球探看到資質好的球員,超過十六歲(加入職業棒球的最低年齡)就簽,還沒到十六歲就發安家費。用中南美洲那裡的消費標準來看,大聯盟球隊願意給這些中南美洲球員的『營養金』,比我們這每個月幾千塊絕對是多得多。

講到中南美洲球員,我就忍不住要叉題一下。這幾天連線版上又有人在鼓吹古巴多強多強。要知道,這二十年來大聯盟的球探幾乎是把所有中南美洲有打棒球的國家都翻遍了,現在要在中南美洲要找一個完全沒有人發現的好年輕球員已經是難度很高了,而古巴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染指到的地方。在多明尼加,委內瑞拉,尼加拉瓜,波多黎各,十六歲到十八歲,被球探認定有大聯盟潛力的球員幾乎都被簽到美國去,能留下來打業餘隊的幾乎都是球探看不上的。這些國家的最好球員都被薛到美國去,業餘球隊變的比較弱是必然的,古巴能打敗他們不表示這些國家的棒球水準比較差,而曾經打敗這些中南美業餘球隊的中華代表隊,也沒有必要拿這個出來說嘴。

好,說了這些,回到原題。我很想問一個問題:發營養金是不對的,那給年輕球員高簽約金對不對?或是再下一步:當這些球員進入職棒,領了高薪,難道就不會怠惰了,不會恃寵而驕了?

缺少競爭的台灣棒壇

就我以前還常看台灣職棒時的感想,實在有好一部份的球員,在場上好像是在打混一般。問題是,就算每一場都看他在那裡漫遊,我也不覺得球隊有什麼辦法,因為能上的球員就這幾個,補人又不容易,也不會隨便把球員裁掉。因此,打的好,打的不好,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一旦有幸進入戰績的決戰圈,球團會提供高額的獎金,再來為獎金拼一拼,燃燒吧!

結論是,這是貪婪之罪嗎?不是吧,只是沒有競爭而已。台灣球員那麼少,球隊那麼多,又不花心思去發展完整的培育球員制度,當一名球員已經被認定有進入職棒的資格時,他不用那麼拼也可以領錢了,因為沒什麼人可以代替他。愛錢這件事,放諸四海而皆準,但是一名剛簽了大約的大聯盟明星,不敢放鬆磨練自己因為後面一堆人虎視眈眈的等著代替他。剛簽了大約的第一指名新秀,不敢放鬆磨練自己因為要從小聯盟熬出頭還有好久一段路。而一個台灣職棒明星,與一個已經被認定以後會是明星的台灣高中棒球員,會不會放鬆對自己的磨練呢?我不敢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很可能,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其他人可以代替他們。

因此,問題或許並不在於小小的營養金,營養金只是一種打破公平,一種形成默契的陋規而已。問題在於,長久對於菁英重點培養的政策,使得台灣雖然有棒球的風氣,卻沒有棒球的基礎。我並不是因為台灣大聯盟的出現才這樣批評,中華聯盟自己也沒有什麼長進。在沒有一個穩固基礎上建立的聯盟,不要說球探制度,二軍制度了,連主客場制都要靠被踢一腳才知道前進。這種環境下,營養金只是個鳳毛麟角的小弊端。沒有健全的棒球環境,什麼制度都無法遮蓋在基礎裡的空洞。台灣的棒球不像美國大聯盟一樣是個金字塔的結構,而反而像個一塊塊往上堆高的積木。聯盟只知道小心翼翼地再往上堆積木,卻從來沒想過要不要把下面堆寬一點。

我不是要為營養金說話,這是個陋規,違反公平的原則,絕對沒錯。但是,想想看,在目前現實的棒球環境中,這是不是個很務實的作法?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選秀制度能夠比給營養金好的多嗎?中國人似乎一談到錢就有一種避之而後快的習慣,任何事情與錢沾了關係就是貪婪、污穢。但是,有這樣的供需,就會有這樣的價值。有沒有營養金真的只是小事,要如何跳脫菁英主義的迷思,給台灣棒球創造一個健全,足以支持職棒的基礎,才是真正的重要課題。有了這個基礎,要有小聯盟,要有球探制度,要有巨蛋,要有真正的主客場制,這些討論了十年都沒個譜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只是,唉,要被K了,我很悲觀就是了。

we are the pigs
we are the swine
we are the stars of the firing line --suede


向大當家吐嘈

首頁

留言版

給二當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