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的球員

鍾宇政

(1992年奧運銀牌國手,前兄弟隊球員,歡迎大家和他聯絡) -- 2001.1.21發表於「球魂」

我想我是對這主題(林英傑、許竹見表現差與年齡無關)有切身之痛的前球員,我原本一直對十八歲與二十八歲(我目前二十八歲)投入職棒有何差異?原本藉此主題發表,但因進入職棒後產生適應與球團間的問題,因此藉故而不了了之,今日又看到袁定文主講的主題中,便勾起我想表達我親身的經歷做為參考,我想各界也對這主題有一陣的風波,其中最大受害者便是球員,而我是以球員的出發點來看待這問題,縱然這主題有些久遠。

我想我先介紹我自己,我的棒球生涯以十八歲作為分水嶺,十八歲之前國手榜的常客,參加了幾屆的亞洲盃、洲際盃及幾項國際邀請賽,當時十七歲就越級打成棒,並在十八歲當選了1992年巴塞容鈉奧運會並勇奪銀牌,縱然當時只有十八歲,但卻是個記錄,而我也以為參加過奧運後往後棒球的路上會更順遂,天之驕子,但好景不常,在過渡使用及盛名所累之下,卻掉落無底深淵,怎麼逃也逃不出........當我覺醒時,已經歷經了七八年的光陰,我把人生作美好的階段在療傷止痛,直至我進入研究所。

在十八歲之前我會認為棒球是簡單的運動,因為只要我努力比別人多,付出比別人久,我就能得到勝利,因此我天真的以為在我十八歲時,但在我十八歲之後,因運動傷害而造成運動成績陷入無比的低潮,然而不管我下多少的苦心或心血,我看不見進步,我看不見未來,但我並未失志,但這條路整整爬了八年,而從中我體會到假如努力能利用時間就能換取成功,而不是用一次次的挫折與打擊,我情願用更多的時間來換取,我想這不就是人生嗎?

這一路走來,其實我非常感謝棒球,因為他除了讓我體會到贏球的快樂及輸球得痛苦除外,最重要他讓我體會人生。

因此我的見解是,球員要循序漸進的開啟每一扇門,勿超之過及,我國的環境不能與美、日相提並論,能十八歲就踏上一線的球員皆非泛泛之輩,而且他們有完善的訓練環境及完整的教練團來輔助你,而且科學訓練早已進駐在職棒圈中,有非常完整的數據指標來提供。

再者,選手的認知問題,在高中時代平步青雲,就如同袁博士所說,是教練風格適應上的問題,但我認為除了訓練上適應的調適外最重要的是心理調適,俗話說抗壓力不足,其實皆可由心理學課程來長期的輔助訓練,因高中球員當遇到挫折或壓力來臨時或當受傷時都會出現某種的不能接受的訊息,而又沒有適當抒發的管道,因此會滄惶失措。其實對技術層面而言,這些選手已爐火純青,只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如何及時停住,而馬上早到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自暴自棄,我想成長的空間就很大,否則越鑽牛角尖。

我想近幾年來,科學研究人員如春筍般付出,他們都是很好的人才,而職業棒球也必須做到如此細緻的分配工作,雖然近幾年來風波不斷,但我相信這是目標也是理想。

而選手十八歲就打職棒,因為你會有兵役問題,因此這是個賭住,職棒是一個現實的世界,沒有實力的人永遠沒有舞台,不管年齡,因此你有這份勇氣,也同樣奉勸各位,從書本中以及相信專業能讓你的棒球生命更加延長,祝福你們的人。

感同身受的棒球人鍾


 

球迷投稿

 

這是一個歡迎球迷來投稿的專欄,請各位球迷來信給球魂網站盡情發揮自己對於棒球的看法